十年前1.4万买的钻戒现在只值80元?业内:钻石回收价偏低,但不可能这么低

导语:

十年前1.4万买的钻戒现在只值80元?业内:钻石回收价偏低,但不可能这么低。据了解,钻石产品品牌溢价普遍偏高,典型例证是以钻石制品为主业的公司普遍拥有高毛利率、高销售费用率。

近日,博主“泡泡妈妈”在社交媒体上发布视频表示,其十年前先后购买两枚钻戒共花了约1.8万元,现在想要卖出遂咨询当前市场价,没想到回收商家给出的报价仅180元。

“泡泡妈妈”告诉红星资本局,其钻戒都是当年从专柜购买的,钻石较多的那枚戒指买成1.4万余元,除去碎钻,主钻约“30分左右”。其表示,自己先是咨询了一家回收黄金的商家,对方只给出80元的收购价。“戒托是18K金的,(回收方说)钻石不值钱,他们想要的是戒托,戒托值80元。”随后“泡泡妈妈”又发布视频表示,自己去了另一家金饰店询价,对方表示两枚戒指的戒托共值500元。

↑截图自“泡泡妈妈”发布的视频

“泡泡妈妈”还称自己去钻戒品牌店咨询过,得到的答复是低于1克拉的钻石不回收,只能加钱换钻石更大的款式。对于咨询的钻戒品牌,其表示不方便透露。

钻石回收平台“闲钻”工作人员告诉红星资本局,评估钻石价值首先要看GIA证书。据了解,钻石的GIA证书记录了钻石的4C等级,即钻石的重量、净度、颜色和切工等级,这些是评判钻石价格的主要标准。由于“泡泡妈妈”表示自己的GIA证书和小票都已遗失,闲钻工作人员对此表示,那就需要对钻戒进行现场鉴定。

对于有商家给出80元的回收价,闲钻工作人员在看了“泡泡妈妈”的钻戒照片后表示:“怎么可能,它的戒托都不止80元,不可能(这么低)。”

金炬典当行的评估分析师林先生亦认为80元低得“太夸张”了。林先生表示,10分以下的钻石(一般被称为“碎钻”)不值钱,一枚钻戒若只镶嵌碎钻,他们一般是按戒托的价值回收,其会对整个戒指进行称重并按市场上对应的金价交易。据林先生和闲钻工作人员口径,如果戒托是Au750(18K金),1克回收价当前约在200-300元。

而如果主钻大于10分,林先生粗略估算,镶30分左右钻石的钻戒回收价保底能到2000元,一般不会超过3000元,若钻石有二十几分,钻戒回收价就在1500以上,镶十几分钻石的钻戒回收价不会超过1000元。

对于钻石投资价值,林先生并不看好:“钻石一出专柜(再卖)就只有四五折,10分以下的根本就没价值了。

据了解,钻石产品品牌溢价普遍偏高,典型例证是以钻石制品为主业的公司普遍拥有高毛利率、高销售费用率。

主营业务为钻石饰品的莱绅通灵(603900.SH),2020年、2021年钻石饰品的毛利率分别为58.28%、57%,销售费用率为28.87%、31.46%,销售费用在营业总成本中占比第二大。拥有钻戒品牌I Do的恒信玺利,2020年、2021年镶嵌饰品(包含钻石产品)的毛利率分别为46.21、44.06%,销售费用率为28.81%、28.96%。拥有钻戒品牌DR背后的迪阿股份(301177.SZ)毛利率更是长期在70%左右,其2020年、2021年毛利率分别为69.4%、70.59%;2020年、2021年,迪阿股份的销售费用分别为7.29亿元、12.2亿元,销售费用率分别为29.58%、26.35%。

另据闲钻工作人员介绍,钻石回收只看钻的品质,不认品牌。“钻石都一样,只要不是人造的,没有品牌之分,”该工作人员表示,“每个品牌根据自己的运营和成本去定价,导致了品牌之间出现价差。”

消费者为钻石的本身价值及品牌溢价付费,回收方却只看钻石价值,这便造成了钻石价格“出专柜便打折”、钻石回收价偏低的普遍现象。

(责任编辑:张奕)
相关文章
返回国内的曾被困缅甸中科院博士谈妙瓦底诈骗模式:与缅北差别巨大

昨天,9月11日,此前因“中科院博士被骗至缅甸事件”引发关注的当事人发文:我已于9月5日返回国内,因配合调查和个人生病不适的原因,一直未能发文。

3087 人浏览过
618购物节来袭 各路零售竞争激烈 消费者能否回归理性

几天后,疯狂的“6·18”就要到来,作为上半年电商行业最重要的大促之日,消费之战的“号角”早已吹响。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了解到,为了抓住消费者,多家电商平台打出“史上投入力度最大6·18”的口号。而面对商家打出的“低价牌”,多数消费者回归理性,不再盲目抢购、囤货。

3092 人浏览过
无证经营、价格欺诈,北京曝光8起医美典型案例

无证经营、价格欺诈,北京曝光8起医美典型案例。2022年9月起,北京市市场监管局、市公安局、市商务局、市卫生健康委、北京海关、市税务局、市网信办、市中医局、市药监局、市高级人民法院、市人民检察院等11部门开展为期半年的医疗美容行业突出问题专项治理行动,依法查处了一批医疗美容类违法案件,有效规范了市场秩序,促进了行业健康有序发展。

2901 人浏览过
“转贷”套路再现,小心“赔了夫人又折兵”

“转贷”套路再现,小心“赔了夫人又折兵”。随着经营贷利率不断“卷”出新低,与存量房贷之间的利差逐渐拉大。又有不少中介开始打起了老主意——部分中介开始隐蔽地在银行和个人间“辗转腾挪”,提供消费贷、经营贷转房贷业务。

2381 人浏览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