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去年新增存款逾26万亿?

导语:

如何看待去年新增存款逾26万亿?如何激活这些超额储蓄?从成因来看,日常消费和房地产行业是关键,但楼市仍处于筑底修复期,市场规模恢复到正常水平仍需要时间,而“房住不炒”的主基调又决定了短期大量储蓄进入楼市的可能性很小。因此,激活储蓄的重点还是要落在最终消费上来。

据央行最新公布的数据,2022年人民币存款增加26.26万亿元,创下历史纪录。以2021年的GDP总额计,这些新增的存款占到GDP的22.85%。如果其中数万亿元进入最终消费,加上乘数效应,对中国经济的企稳回升无疑将有巨大推动作用。

如何看待这26.26万亿元的新增存款?只看总量显然不够,其构成、原因以及如何激活,才是更为重要的问题。

存款增加是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过去40余年,每年人民币存款都会增加,2022年增量特别大,其中大部分是储蓄的趋势性增加,剔除这部分即是超额储蓄。鉴于2022年GDP增速不高,相比2021年多增的6.58万亿元存款可以视为超额储蓄。和2021年的数据相比,住户(即居民)、非金融企业、财政、非银行业金融机构四个部门中,存款多增最明显的是住户部门,多增了7.94万亿元,是存款多增的主要来源。所以,26.26万亿新增存款的问题,本质上就是居民多存了7.94万亿元存款的问题。

居民存款新增的主要来源是哪里?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22年前三季度,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名义增长5.3%,扣除价格因素后实际增长3.2%,这一增速处于多年来的低位,无法支撑存款如此大规模的增长。因此,笔者认为,存款增长主要是因为居民减少了对储蓄的消耗,其中确定的几个影响因素包括:疫情对消费的抑制,楼市低迷减少了购房支出,年末的理财大规模赎回转为了储蓄,以及大规模留抵退税。据民生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周君芝的测算,前三个因素分别形成了约2万亿、4万亿元、0.8万亿元的超额储蓄。

如何激活这些超额储蓄?从成因来看,日常消费和房地产行业是关键,但楼市仍处于筑底修复期,市场规模恢复到正常水平仍需要时间,而“房住不炒”的主基调又决定了短期大量储蓄进入楼市的可能性很小。因此,激活储蓄的重点还是要落在最终消费上来。

对中高收入人群来说,收入现金流较为稳定,在疫情政策调整、消费场景的限制取消后,他们恢复消费的速度很快。比如,三亚的旅游消费热已体现得较为明显。但中高收入人群普遍有财产性收入,2022年股债房均不景气,影响其收入预期,进而抑制了他们的消费倾向。对低收入人群来说,衣食住行等必须消费占比高,能用于储蓄的收入有限,即便各种消费的限制被取消,他们仍需要先稳定自己的收入,修补个人/家庭的资产负债表,之后才会动用储蓄进行消费。

因此,要将多余储蓄转化为最终消费,一方面疫情时期的部分纾困政策应当延续,提高劳动收入占比的政策举措应适时出台;另一方面,要努力建设一个稳定、繁荣的资本市场,增加居民收入来源,改善居民对未来的预期。

归根结底,储蓄倾向过高本质是信心问题,而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才是信心的源泉。

(责任编辑:张奕)
相关文章
返回国内的曾被困缅甸中科院博士谈妙瓦底诈骗模式:与缅北差别巨大

昨天,9月11日,此前因“中科院博士被骗至缅甸事件”引发关注的当事人发文:我已于9月5日返回国内,因配合调查和个人生病不适的原因,一直未能发文。

3053 人浏览过
618购物节来袭 各路零售竞争激烈 消费者能否回归理性

几天后,疯狂的“6·18”就要到来,作为上半年电商行业最重要的大促之日,消费之战的“号角”早已吹响。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了解到,为了抓住消费者,多家电商平台打出“史上投入力度最大6·18”的口号。而面对商家打出的“低价牌”,多数消费者回归理性,不再盲目抢购、囤货。

3052 人浏览过
无证经营、价格欺诈,北京曝光8起医美典型案例

无证经营、价格欺诈,北京曝光8起医美典型案例。2022年9月起,北京市市场监管局、市公安局、市商务局、市卫生健康委、北京海关、市税务局、市网信办、市中医局、市药监局、市高级人民法院、市人民检察院等11部门开展为期半年的医疗美容行业突出问题专项治理行动,依法查处了一批医疗美容类违法案件,有效规范了市场秩序,促进了行业健康有序发展。

2868 人浏览过
“转贷”套路再现,小心“赔了夫人又折兵”

“转贷”套路再现,小心“赔了夫人又折兵”。随着经营贷利率不断“卷”出新低,与存量房贷之间的利差逐渐拉大。又有不少中介开始打起了老主意——部分中介开始隐蔽地在银行和个人间“辗转腾挪”,提供消费贷、经营贷转房贷业务。

2341 人浏览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