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1万买一台手机?“我买得起,但绝不当大冤种“

导语:

花1万买一台手机?“我买得起,但绝不当大冤种“。果断在预算内选择最大内存的,常用的聊天软件和照片占用的内存越来越大,咱就是非常害怕手机再也装不进日常的回忆呢~

(文中配图截取自网络)

上周五,iPhone14系列正式发售,

每年这个拼 手速的时刻

总是「有人欢喜,有人愁」,

当然,如果没能抢到首发的用户,

也能选择买黄牛手里的溢价名额

但今年的情况却让牛们大跌眼镜:

「发售前,雄心壮志要赚几十万;

发售后,反被割了几十万」

甚至话题#黄牛诉苦苹果14倒贴100元出#

迅速登上热搜,获得了3亿次的阅读。

iPhone怎么突然就这么「难卖」了呢?

在上周的「后浪小数据」栏目中,

我们其实已经聊到了

「年轻人对iPhone 14的购买热情消退」

详情请阅读:

《年轻人的手机,「不想换」还是「换不起」》

但这可是苹果啊!iPhone啊!

能让黄牛都砸在手里卖不出,

我们没想到,

黄牛没想到,

乔布斯更没有想到。。。

而与iPhone 14 系列的惨淡相对应的则是:

#iphone14跌破发售价mate50溢价#

悄然登上热搜,

华为同期开售的Mate50系列却成「一机难求」。

其实这无论是苹果还是华为,

这两个新系列都因为今年的定价

在发售前就引起了好几波讨论:

iPhone 14 Pro Max 1TB的售价达到13499元;

华为mate 50 Rs 顶配版12GB+1TB达到12988元。

高配置版的旗舰机型售价迈过万元大关,

对各大手机厂商来说,

似乎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了。

但花10000元买一台手机这件事究竟可行吗?

年轻人到底对「万元机」又有多少购买欲望呢?

怀着这个疑问,

「后浪小数据」栏目在36氪官方微博发起了

「你会购买超万元的手机吗?」的投票调查。

最终有1015位受访者

给出了他们的回答↓

我们发现:

超过半数的年轻人

果断选择「不会购买超万元的手机」,

而仅有近10%的受访者表示

「愿意直接冲最贵的顶配手机」

显然,花一个月工资买台手机,

对于多数年轻人来说仍是「生命不可承受之重」

但我们依然能看到

还是有31.5%的中间派

表示需要考虑综合性价比决定,

并非「不愿意掏一万块钱」,

而是「看看这手机到底值不值」。

不是年轻人不愿意为手机花钱了,

而是市面上,上万元的手机真的值这个价吗?

@多读好书少上网

还是应该物有所值吧。不收智商税的手机都是好手机。

@风吹动树

果断在预算内选择最大内存的,常用的聊天软件和照片占用的内存越来越大,咱就是非常害怕手机再也装不进日常的回忆呢~

@吉吉国王要变强

手上有余钱的话,不介意买个理财产品

@被窝923

以前也为新款手机冲动过,但下头之后发现,还是应该把钱分配到更需要的地方,手机功能够用就行。

升级更大的屏幕;

更快速流畅的操作系统;

更强大的拍摄硬件;

是手机年年焕新的基操。

而为了掏空消费者的荷包,

厂商们也从细节处折腾出更多的花样:

折叠屏、全面屏、屏下摄像头、跨界联名......

这些名堂便可轻松让手机「身价」飙升数千元。

怪不得,每年备受关注的手机发布会后,

都有网友感叹道:

「整个公司工作的只有产品经理和设计师」

在拥有近10万用户的「买手机是件大事」豆瓣小组里,

简介这样写道:求求大家不要把钱都送给手机厂商了!

厂商挤牙膏式的上新

整个市场越加匮乏的创新力,

但新机的价格却是连年飙升

自然很难激起年轻人买手机的欲望。

年轻人在手机消费上

愿意为硬件升级和创新设计买单,

但品牌溢价和智商税就是别来沾边~

厂商们如果深谙这个道理,新款自然也不愁卖~

长辈们印象中

大手大脚花钱的刻板印象已是过去式,

最大化地实现自我消费价值平衡

是年轻一代推崇的生活理念。

「我买得起,但绝不当大冤种」

是这届年轻人消费时最贴切的画像。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后浪研究所”(ID:youth36kr),作者:佳蔚,36氪经授权发布。

(责任编辑:张奕)
相关文章
返回国内的曾被困缅甸中科院博士谈妙瓦底诈骗模式:与缅北差别巨大

昨天,9月11日,此前因“中科院博士被骗至缅甸事件”引发关注的当事人发文:我已于9月5日返回国内,因配合调查和个人生病不适的原因,一直未能发文。

3087 人浏览过
618购物节来袭 各路零售竞争激烈 消费者能否回归理性

几天后,疯狂的“6·18”就要到来,作为上半年电商行业最重要的大促之日,消费之战的“号角”早已吹响。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了解到,为了抓住消费者,多家电商平台打出“史上投入力度最大6·18”的口号。而面对商家打出的“低价牌”,多数消费者回归理性,不再盲目抢购、囤货。

3092 人浏览过
无证经营、价格欺诈,北京曝光8起医美典型案例

无证经营、价格欺诈,北京曝光8起医美典型案例。2022年9月起,北京市市场监管局、市公安局、市商务局、市卫生健康委、北京海关、市税务局、市网信办、市中医局、市药监局、市高级人民法院、市人民检察院等11部门开展为期半年的医疗美容行业突出问题专项治理行动,依法查处了一批医疗美容类违法案件,有效规范了市场秩序,促进了行业健康有序发展。

2901 人浏览过
“转贷”套路再现,小心“赔了夫人又折兵”

“转贷”套路再现,小心“赔了夫人又折兵”。随着经营贷利率不断“卷”出新低,与存量房贷之间的利差逐渐拉大。又有不少中介开始打起了老主意——部分中介开始隐蔽地在银行和个人间“辗转腾挪”,提供消费贷、经营贷转房贷业务。

2381 人浏览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