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健康险,也快要能省税了

导语:

买健康险,也快要能省税了。设想一下,如果咱们买的医疗险、重疾险,成为符合税优健康险要求的产品,是不是好歹一年下来又能省点钱了?虽然不会太多吧,但是大家还是可以期待一下的。

前有个人养老金,后有税优健康险,最近的重磅利好真的是一个接一个,给保险业的寒冬,增添了一点温暖。

一提“税优健康险”,估计有的猫友知道。

6年前保险公司搞过一轮“试验田”,推出特定税优健康险产品,投保这种产品,可以享受税收优惠。

这种产品,虽然名义上团体、个人投保都可以,但是实际上,投保流程巨复杂,需要公司协助,给出这个证明那个证明,也不是每个代理人都能销售,只能特定公司的特定代理人可以代理,而且给的佣金低,要不是有任务,没人爱帮客户折腾。

对客户来说,税优健康险跟百万医疗险的爆发赶上同一波,只能保到退休前,保障的内容也不够优秀,省税力度又太小,一年最高也就2400块钱税前列支。

除非是“真的有病”的,买到就是赚到,否则绝大多数人,买个保险,谁也经不住这么折腾啊。

所以,这个保险,卖了6年,一共也没卖出多少。

猫妹找到个数据,截止2020年末,税优健康险累计销售保单约51万件,累计保费收入21.75亿元。

二十几亿的保费虽然看着不少,但是要跟全年健康险的总保费一 比就知道多寒酸了。

2020年健康险市场保费收入8173亿元,税优健康险占比仅为0.26%。

可以说,税优健康险这片“试验田”算是绝收了。

但是,这几年不管是百万医疗险的火爆还是惠民保的热销,都说明客户对健康险不是没需求,而是需求很强烈。

所以,把税收优惠跟健康险结合,只要产品够好,买的方便,还能省钱,客户真的会买账。

银保监会最近下发的《银保监会关于扩大商业健康保险个人所得税优惠政策适用产品范围有关事项的通知(征求意见稿)》,研究的就是把税收优惠的口子放的更大,尽量把更多的健康险纳入进来,让更多的人享受税收优惠。

目前的打算是这样做的:

1、税优产品范围扩大

以前,是经过审批的、特定的税优健康险才能享受税收优惠,但是将来,享受优惠的产品会更多,只要满足特定的条件,就可以。像医疗保险、长期护理保险和疾病保险,都可以省税。

2、不再设置标准化条款

现有的税优健康险是有“标准化条款”的,未来的税优产品不再出台“标准化条款”,只要满足监管基本要求的产品,都可以,产品会更丰富、更灵活。

但监管对产品的保障期限提出了要求,医疗保险的保证续保期间不低于3年,长期护理保险和疾病保险的保险期间不低于5年。

对产品,也有具体的要求,比如:

医疗险方面,允许带病投保,明确不得因既往病史拒保,或进行责任除外;

长护险方面,则鼓励开发针对老年人群、既往症人群等特殊人群的产品,此外,鼓励开发能满足在职人群终身保障需求的产品,探索提供适合居家护理、社区护理和机构护理的支付方式;

疾病保险方面,鼓励开发针对低收入人群的产品,加强与健康管理的融合,降低健康风险,减少疾病损失。

3、投保条件放松

不再要求“连续缴纳个人所得税满1年”。

从目前的监管要求看,像百万医疗险是不符合要求的,因为不允许带病投保,惠民保险也不符合,因为不能保证续保,所以,保险公司还需要重新开发符合要求的产品。猫妹还是希望保险公司能借着这阵东风,开发一点实惠好用的产品。

设想一下,如果咱们买的医疗险、重疾险,成为符合税优健康险要求的产品,是不是好歹一年下来又能省点钱了?虽然不会太多吧,但是大家还是可以期待一下的。

(责任编辑:张奕)
相关文章
返回国内的曾被困缅甸中科院博士谈妙瓦底诈骗模式:与缅北差别巨大

昨天,9月11日,此前因“中科院博士被骗至缅甸事件”引发关注的当事人发文:我已于9月5日返回国内,因配合调查和个人生病不适的原因,一直未能发文。

3087 人浏览过
618购物节来袭 各路零售竞争激烈 消费者能否回归理性

几天后,疯狂的“6·18”就要到来,作为上半年电商行业最重要的大促之日,消费之战的“号角”早已吹响。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了解到,为了抓住消费者,多家电商平台打出“史上投入力度最大6·18”的口号。而面对商家打出的“低价牌”,多数消费者回归理性,不再盲目抢购、囤货。

3092 人浏览过
无证经营、价格欺诈,北京曝光8起医美典型案例

无证经营、价格欺诈,北京曝光8起医美典型案例。2022年9月起,北京市市场监管局、市公安局、市商务局、市卫生健康委、北京海关、市税务局、市网信办、市中医局、市药监局、市高级人民法院、市人民检察院等11部门开展为期半年的医疗美容行业突出问题专项治理行动,依法查处了一批医疗美容类违法案件,有效规范了市场秩序,促进了行业健康有序发展。

2901 人浏览过
“转贷”套路再现,小心“赔了夫人又折兵”

“转贷”套路再现,小心“赔了夫人又折兵”。随着经营贷利率不断“卷”出新低,与存量房贷之间的利差逐渐拉大。又有不少中介开始打起了老主意——部分中介开始隐蔽地在银行和个人间“辗转腾挪”,提供消费贷、经营贷转房贷业务。

2381 人浏览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