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份造假乱象竟然可以如此荒唐!假院士阮少平为何能活跃这么久?
近日,深圳市公安局南山分局通报称,63岁男子阮某平涉嫌假冒退役少将、中科院院士等身份非法获利,并多次以虚假身份参加社会活动,目前因涉嫌冒充军人招摇撞骗罪被刑拘。经查,所谓“中科院院士阮少平“系伪造,中科院官网院士名单中无此人。
近日,深圳市公安局南山分局通报称,63岁男子阮某平涉嫌假冒退役少将、中科院院士等身份非法获利,并多次以虚假身份参加社会活动,目前因涉嫌冒充军人招摇撞骗罪被刑拘。经查,所谓"中科院院士阮少平"系伪造,中科院官网院士名单中无此人。
该事件引发公众对身份造假乱象的强烈谴责,法律专家指出其行为或涉嫌诈骗罪及治安违法。那么,这场持续多年的骗局为何能屡屡得逞?
纵观阮少平案件出现的过程,呈现出多个反常特征:63岁高龄仍活跃于各类商业活动,同时虚构军人、科学家两种截然不同的权威身份,且长期未被识破。这种荒诞现象直指一个核心矛盾——当今社会对权威符号的盲目崇拜已形成系统性漏洞。
与比中科院假院士更荒唐!俄外籍院士称投33亿建郏县东坡书院,黄了一文中所披露荒诞原因相同。在外在光环的加持下,那些仰视者早已被晃得找不到北。
警方调查显示,阮少平不仅伪造证件,更精心设计全套话术体系,包括虚构科研项目、编造军旅经历等。这种组合产生的权威叠加效应,使其轻易获得远超实际能力的信任溢价。
当当今信息化高度发达的时代,为什么公众往往自动关闭理性判断呢?
首先,快节奏社会催生认知捷径。在信息过载环境下,人们习惯用头衔标签替代能力评估,将复杂的专业判断简化为身份认证。其次,现行院士评选制度赋予头衔过度的社会溢价,使其异化为万能信用背书工具。更值得警惕的是商业资本对学术荣誉的收编改造,某些机构刻意将院士包装成"学术明星",为其站台活动开出天价报酬。
中科院官网查无此人的事实,暴露出学术身份核验体系的重大缺陷。当官方查询渠道都不被普通民众熟知时,假冒者自然有了可乘之机。
阮少平之所以会被人利用,其案件背后隐藏着完整的身份造假产业链。在供给端,伪造证件、编造履历已形成专业化黑色产业;在需求端,部分企业迷信"权威站台"的营销效果,形成畸形市场需求;而作为关键中介的会务公司和媒体,往往因利益驱动放松审核标准。
事实上,这种现象绝非个案。从假冒名校学历到伪造专业资质,头衔买卖已渗透多个领域。某高校教授调研发现,市面上流通的假学历中,管理类、经济类占比高达73%,这类"软性学科"因其难以量化的特性,更易成为造假重灾区。
首席观察认为,遏制此类骗局需要构建系统化防御体系。技术层面应建立全国统一的权威身份核验平台,实现院士、军官等特殊身份的实时验证;法律层面需完善《刑法》第279条,将冒充重要学术身份明确纳入招摇撞骗罪范畴;社会层面则要推动评价体系改革,建立"以成果论英雄"的务实文化。
深圳警方在通报中特别强调"进一步侦办",预示着可能深挖背后利益链。这种综合治理思路值得期待——唯有形成技术阻断、法律震慑、文化引导的合力,才能从根本上铲除假冒身份的生存土壤。
近日,深圳市公安局南山分局通报称,63岁男子阮某平涉嫌假冒退役少将、中科院院士等身份非法获利,并多次以虚假身份参加社会活动,目前因涉嫌冒充军人招摇撞骗罪被刑拘。经查,所谓“中科院院士阮少平“系伪造,中科院官网院士名单中无此人。
据报道,今年第11号台风“杨柳”的中心已于今天(8月14日)00时30分前后在福建省漳浦县沿海登陆,登陆时中心附近最大风力有11级(30米/秒,强热带风暴级),中心最低气压为990百帕。今天5时其中心位于广东省梅州市境内,就是北纬24.4度、东经115.9度,最大风力有9级(23米/秒,热带风暴级),中心最低气压为995百帕。
据报道,11号台风杨柳已于8月8日在太平洋深处生成,它是今年以来最苦命也最顽强的台风。这是因为,杨柳的前半生一直面临着强烈的垂直风切变,高空东北风一直试图把杨柳的对流云团剥走,把杨柳切死;但杨柳始终顽强不屈,云团被剥走了就在南边再造,造了剥,剥了再造。
贴秋膘,就今天了!今天,8月7日,迎来二十四节气中的“立秋”。立秋虽至,但暑热未消,民间常说“秋老虎”发威,此时正是阴阳转换、冷热交替之际,稍不注意,容易罹患呼吸道疾病和心脑血管疾病,守护身体健康成为养生爱好者关注的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