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年1月起年终奖个税将有大变化

导语:

明年1月起年终奖个税将有大变化。为什么年终奖要全部纳入综合所得?个税改革后,将工资薪金、劳务报酬等劳动性所得实行综合计税,避免了类似月度间波动造成的税负不公正现象。

年终岁尾,又是辛苦打拼一年的职场人收获年终奖的季节,而年终奖个人所得税优惠政策将有新变化。国家税务总局称,从2022年1月1日起,年终奖就要并入当年综合所得一并计算缴纳个人所得税了,而今年内的年终奖收入仍可以单独计税。简单说,年终奖今年发还是明年发,到手奖金可能会差上万元!

明年取得的收入只有合并计税一种方式

根据财政部、税务总局《关于个人所得税法修改后有关优惠政策衔接问题的通知》的规定,居民个人取得全年一次性奖金,符合《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调整个人取得全年一次性奖金等计算征收个人所得税方法问题的通知》规定的,在2021年12月31日前,不并入当年综合所得,以全年一次性奖金收入除以12个月得到的数额,按照本通知所附按月换算后的综合所得税率表,确定适用税率和速算扣除数,单独计算纳税。计算公式为:应纳税额=全年一次性奖金收入×适用税率-速算扣除数。

居民个人取得全年一次性奖金,也可以选择并入当年综合所得计算纳税。自2022年1月1日起,居民个人取得全年一次性奖金,应并入当年综合所得计算缴纳个人所得税。也就是说,今年年底前取得的年终奖,缴纳个税有两种计税方式,即单独计税和合并计税。到了明年取得的收入,只有合并计税一种方式了。单独计税和合并计税,适合的是不同的年终奖发放方式。

元旦前后发年终奖或相差上万元

那么,两种计税方式到底相差多少?年终奖在今年年内发还是明年开年发,相差一天到手奖金可能就差上万元!

以工资高于年终奖的小王为例,小王税前收入扣除三险一金、免征额等后,应纳税所得额15万元,年终奖3万元。按单独计税方式,3万元年终奖适用3%的税率,小王共需缴纳900元个税,年终奖到手29100元;按合并计税方式,3万元适用20%的税率,相当于扣税6000元,年终奖到手24000元。对小王来说,两种计税方式下,今年与明年相比,拿到手的年终奖将相差5100元。

以年终奖高于工资的小李为例,小李税前收入扣除三险一金、免征额等后,应纳税所得额3万元,年终奖27万元。按单独计税的方式,小李共需缴税52590元,工资缴税900元,合计53490元;按合并计税的方式,则共需缴纳个税43080元。对小李来说,两种计税方式下,今年与明年相比,拿到手的年终奖将相差10410元。

个税改革后将避免税负不公等现象

为什么年终奖要全部纳入综合所得?过去年终奖都是单独计税的,就存在甲和乙两个人工薪收入算下来都一样多,但由于发放方式不同,导致缴纳税款不同的情况,是有失公正的。个税改革后,将工资薪金、劳务报酬等劳动性所得实行综合计税,避免了类似月度间波动造成的税负不公正现象。

“年终奖纳税方式要变了”相关话题冲上微博热搜后,有网友留言表示,“我们单位年终奖比较少,不会受到新政影响”,“现在看来,发年终奖还得抓紧时间啊”。

多知一点

年终奖

年终奖是指单位扣缴义务人根据其全年经济效益和对雇员全年工作业绩的综合考核情况,向员工发放的一次性奖金。

一般来说,低收入者不用缴纳个税,即使缴纳个税,大多数适用最低档3%税率,而这跟年终奖最低个税税率3%档次相同。收入越高,适用税率越高,年终奖需要缴纳个税规模越大。因此,明年1月1日起,年终奖新政不会对低收入群体有影响,中高收入者将受影响。

(责任编辑:张奕)
相关文章
返回国内的曾被困缅甸中科院博士谈妙瓦底诈骗模式:与缅北差别巨大

昨天,9月11日,此前因“中科院博士被骗至缅甸事件”引发关注的当事人发文:我已于9月5日返回国内,因配合调查和个人生病不适的原因,一直未能发文。

3053 人浏览过
618购物节来袭 各路零售竞争激烈 消费者能否回归理性

几天后,疯狂的“6·18”就要到来,作为上半年电商行业最重要的大促之日,消费之战的“号角”早已吹响。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了解到,为了抓住消费者,多家电商平台打出“史上投入力度最大6·18”的口号。而面对商家打出的“低价牌”,多数消费者回归理性,不再盲目抢购、囤货。

3052 人浏览过
无证经营、价格欺诈,北京曝光8起医美典型案例

无证经营、价格欺诈,北京曝光8起医美典型案例。2022年9月起,北京市市场监管局、市公安局、市商务局、市卫生健康委、北京海关、市税务局、市网信办、市中医局、市药监局、市高级人民法院、市人民检察院等11部门开展为期半年的医疗美容行业突出问题专项治理行动,依法查处了一批医疗美容类违法案件,有效规范了市场秩序,促进了行业健康有序发展。

2868 人浏览过
“转贷”套路再现,小心“赔了夫人又折兵”

“转贷”套路再现,小心“赔了夫人又折兵”。随着经营贷利率不断“卷”出新低,与存量房贷之间的利差逐渐拉大。又有不少中介开始打起了老主意——部分中介开始隐蔽地在银行和个人间“辗转腾挪”,提供消费贷、经营贷转房贷业务。

2341 人浏览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