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案千万元!万载警方打掉一“跑分”犯罪团伙
涉案千万元!万载警方打掉一“跑分”犯罪团伙。因“断卡”行动被惩戒人员,5年内禁用支付宝和微信支付,只能使用现金消费。同时,征信记录、银行贷款也受影响,名下所有的手机号码、固话号码等通信业务一律全部关停,未经公安机关许可不得恢复。广大市民必须警惕“跑分”陷阱,注意保护个人隐私信息。
只要用自己的支付宝或者微信,帮人走走账,就能轻松得到几百到几千元“好处费”,这样“助人为乐”,还能发家致富的“好差事”,你心动了吗?
“跑分”洗钱 14人落网
近段时间,万载县公安局刑警大队在工作中发现一个盘踞在万载境内的“跑分”犯罪团伙。大队立即抽调精干警力对案件进行侦破,通过缜密研判,详细掌握了该团伙的组织和活动情况。11月25日,民警展开收网行动,一举抓获团伙成员14人,缴获涉案手机15台,成功打掉该“跑分”团伙。
涉案资金流水超千万
经查,这个团伙分成四个窝点,窝点之间存在联系并相互交换“跑分”资源。他们从今年九月份开始,通过Telegram社交APP寻找需要“跑分”的上线,并与其达成合作,然后使用支付宝、微信进行“跑分”,从中获取1.5%—3%不等的佣金,涉案金额超千万元。
明知自己的行为是在为犯罪分子洗钱,但仍在金钱的诱惑下铤而走险。目前,团伙成员均已被采取刑事强制措施,案件正在进一步侦办中。
近年来,个人收款条码得到广泛运用
提高了资金收付效率
但也存在一些风险隐患
如一些不法分子利用“跑分平台”
以高额收益吸引大量人员
使用个人静态收款条码
与赌客“点对点”线上远程转移赌资
将赌资分拆隐藏于众多正常交易场景
跑分是什么?
所谓“跑分”即是使用自己的银行卡或微信、支付宝的收款码,帮助电信网络诈骗、赌博等违法犯罪团伙进行洗钱,随后赚取佣金的不法行为。该行为涉嫌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
央行规范
在消费者的日常生活中,扫码支付等支付方式已不鲜见,这样的行为将被纳入监管。2021年10月13日,央行官网发布《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加强支付受理终端及相关业务管理的通知(银发〔2021〕259号)》,从支付受理终端业务管理、特约商户管理、收单业务监测三个方面入手,对收单机构和清算结构提出了一系列的管理要求。与此同时,条码支付也被纳入监管,对个人收款条码的使用规范做出具体规定,并将于2022年3月1日起施行。
《通知》对收款条码管理进行了说明,对于个人或特约商户等收款人生成的,用于付款人识读并发起支付指令的收款条码,应有效区分个人和特约商户使用收款条码的场景和用途,防范收款条码被出租、出借、出售或用于违法违规活动。对于具有明显经营活动特征的个人,条码支付收款服务机构不得通过个人收款条码为其提供经营活动相关收款服务。
《通知》还对远程非面对面收款进行了说明。条码支付收款服务机构应当采取有效措施禁止个人静态收款条码被用于远程非面对面收款。对于通过截屏、下载等方式保存的个人动态收款条码,应当参照执行个人静态收款条码有关规定。“将条码支付纳入监管,弥补了之前可能被洗钱利用比较多的条码支付通道漏洞。”特别是对个人收款码的管理,《通知》的要求会有效避免个人收款码通道被交易平台利用。
《通知》对消费者和小微商户有哪些影响?央行相关负责人表示,《通知》总体上有助于更好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有利于防范不法分子通过改造支付受理终端、申请虚假商户等手段盗取消费者个人信息,甚至盗用账户资金,有利于提升银行、支付机构的对账单、交易信息查询等服务质量,充分保障消费者知情权,减少相关纠纷和投诉;长远来看,《通知》关于规范个人收款码的相关要求将进一步提升对个人经营者和小微商户的收单服务质量。
民警提醒:
因“断卡”行动被惩戒人员,5年内禁用支付宝和微信支付,只能使用现金消费。同时,征信记录、银行贷款也受影响,名下所有的手机号码、固话号码等通信业务一律全部关停,未经公安机关许可不得恢复。广大市民必须警惕“跑分”陷阱,注意保护个人隐私信息。切勿因为眼前小利而出售、出借个人微信、支付宝账户信息或银行卡,一旦被不法分子用于诈骗、网络赌博或其他违法犯罪,将会受到法律的严惩。
8月底,安徽省宣城市绩溪县“小天鹅东山专卖店”在直播销售洗衣机过程中,电商运营人员误将全店洗衣机产品标价设置为成本价的4~5折,导致开售20分钟左右该店洗衣机被拍下近4万单,下单金额近4000万元,涉及货值7000余万元,店铺损失高达3000万元。
四川大凉山血色彩礼:36.8万元,两条人命!如果不是跟全村“兜钱”,阿根日轨的父亲就凑不齐36.8万元彩礼。按照彝族古谚,为儿娶妻是父母一生中最大的责任。
昨天,9月11日,此前因“中科院博士被骗至缅甸事件”引发关注的当事人发文:我已于9月5日返回国内,因配合调查和个人生病不适的原因,一直未能发文。
几天后,疯狂的“6·18”就要到来,作为上半年电商行业最重要的大促之日,消费之战的“号角”早已吹响。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了解到,为了抓住消费者,多家电商平台打出“史上投入力度最大6·18”的口号。而面对商家打出的“低价牌”,多数消费者回归理性,不再盲目抢购、囤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