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圈的“吸睛”消息你信了吗?记者带你探究谣言的真面目
朋友圈的“吸睛”消息你信了吗?记者带你探究谣言的真面目。为何灾后总会谣言四起?灾后为何更容易轻信?谣言如何干预及辨别?
昨天,郑州航空管理学院要求医务人员上30楼为领导检测核酸的消息迅速传播,后被证实这是一条不折不扣的假消息。灾情、疫情之下,为什么容易谣言四起?今日,映象网记者对这一现象进行了探究。
灾后谣言几成次发灾害
昨日,一条“根据官方公布的56例确诊病例,郑州20个小区发现确诊病例”的消息在微信群、朋友圈迅速传播。经记者多方求证,发现该消息为发布于2020年2月2日的“旧闻”。
其实,这样旧闻重发、移花接木的谣言,近日已经不止一则了。每每发出,都会引发人们的一阵恐慌。
有的谣言制造了恐慌,也有些谣言却制造了愤怒。日前有网友发朋友圈称,郑州航空管理学院家属楼停电,院方要求医务人员上30楼为领导进行核酸检测。该消息迅速传播,愤怒的网友强烈要求曝光校领导。昨日,校方协同社区和医务人员成立联合调查小组迅速核查,经与当事医务人员逐一核实,并无此类事情发生。此外,郑州航院家属院最高楼层为19层。
而有的谣言则“巧妙”结合社会热点,吸引了足够多的眼球。比如近日,网传吴亦凡向河南省红十字会捐款两千万被后者婉拒,随后有媒体向河南省红十字会求证,结果发现纯属造谣。
为何灾后总会谣言四起?
那么这些谣言都是什么人传播的?为何灾后总是会谣言四起呢?对此,周口师范学院新闻与传媒学院教研室主任曾光认为,谣言的散布者心理动机各不相同,“有的为了一己私利,赚取点击率或其他不可告人的目的;有的是为了追求话语权,制造噱头,并沉迷于自己制造的影响力;还有人则是不加求证与思索,听风就是雨,甚至对细节通过想象加以补充。”曾光表示,“个人可以散布谣言,媒体的不实报道有时也可以传播谣言。”
曾光分析,灾后产生的普遍焦虑情绪,是谣言传播最主要的因素之一,“人在越焦虑的情况下,越容易轻信谣言,而且也更容易传播谣言。”
“此外,谣言传播有一个比较经典的公式:谣言传播度=情境的模糊性×事件主体的重要性。”曾光解释说:“灾情恰恰是压在每个人心头攸关生死的大事,配上尚且模糊不清的情况,人们便很容易相信并主动传播这个谣言。”
灾后为何更容易轻信?
对于灾后频现的谣言,为何受众会集体“失智”,轻信甚至乐于接受这些谣言呢?对此,心理咨询师、鼓励咨询师张都认为,谣言之所以能够受到很多关注和认同,很重要的原因是谣言让受众获得了一定的心理满足。
“首先,灾情谣言会给人们带来可控制感。在灾情后,关键信息还模糊不清的时候,很多人便选择相信谣言提供的信息,这种可控感会缓解他们的焦虑不安。”张都说:“此外,谣言还能让受众发泄情绪,转移注意力。尤其是一些容易激起民愤的谣言,在触发受众激烈情绪的同时,还能转移人们对灾情产生的不安感。”
张都提醒道:“谣言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人们的某些心理需要。但是,虚假的信息带来的心理满足必然也是假的。”
谣言如何干预及辨别?
“媒体是谣言的一道屏障!”曾光认为,在灾害爆发期,媒体应及时、准确的为公众提供新闻报道,消除信息的模糊性,为公众做出正确判断提供依据,减少公众心中的疑虑和不确定性,从而让谣言就缺少了传播的市场。而在谣言传播后,媒体也应第一时间求证真相,进行辟谣。
“大众辨别谣言,需要将生活常识和扩充信息量相结合。”曾光表示,那些背离我们传统认知、生活常识的信息,或者是特别有煽动性的消息,我们要先在心里打一个问号,然后结合权威媒体、官方媒体的信息加以对照,就基本能做到过滤垃圾信息和分辨谣言。
请注意,你的手机可能在泄密?!记者从国家安全部了解到,当前,智能终端已经深深融入生活、学习、工作的各个场景,在带来惊喜和便利的同时,也暴露出一系列风险隐患,如不注意防范,甚至可能危害国家安全。
这几日,电商圈算是开锅了!据媒体报道,拼多多、淘宝、抖音、快手、京东等多个电商平台将全面取消 “仅退款”,消费者收到货后的退款不退货申请,将由商家自主处理。
近日,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等法律法规,按照《中央网信办、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市场监管总局关于开展2025年个人信息保护系列专项行动的公告》要求,经国家计算机病毒应急处理中心检测,67款移动应用存在违法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情况,现通报如下。
当下,在互联网高度发展,大学生作为网络世界的活跃群体,本应是网络文明的传播者,然而,却有极个别同学因法律意识淡薄,好奇心越过了法律红线,把AI成为了犯罪的“外挂”,陷入了网络犯罪的深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