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方紧急提醒:犯罪分子对多名赣州学生下手!

导语:

犯罪分子对多名赣州学生下手!警方紧急提醒。暑假以来,学生们触网时间增多,针对学生群体的各类网络电信诈骗也呈现多发态势,诈骗分子利用学生群体的生活习惯和兴趣爱好,有针对性的实施诈骗。

夏日炎炎,快乐暑假已过半,广大学生放假在家,玩手机、打游戏、追剧,呜呼快哉~

然而,没想到诈骗分子也有“暑期档”,他们将诈骗之手伸向了,毫无防备之心的青少年。

截至目前,赣州警方已接到多起暑期学生被骗案件,以下是真实案例,请各位家长、孩子一定要引起重视,低价买游戏皮肤?诈骗。

8月1日,家住瑞金市瑞林镇的小学生飞飞,在家中玩爷爷手机时,发现钉钉APP上有人加其好友,说可以低价购买某精英手游皮肤,正巧,这就是飞飞现在最爱玩的游戏,按捺不住诱惑,飞飞与该男子钉钉视频后。

按照男子要求,偷偷拿了奶奶手机,扫描对方的收款二维码,向男子先后转账16笔钱,共计20132.34元,付过钱后,飞飞憧憬着马上到手的游戏皮肤,但向该男子索要游戏皮肤时,男子已将其钉钉号拉黑,飞飞才意识到被骗,但为时已晚。

由于小学生年纪小,辨别能力相对较差,家长应加强对手机的监管,避免小学生自己支付大笔钱财;也应告诉孩子,来历不明的电话、短信、链接一律不点,对于任何理由的转账要求,坚决不听不信不转账。

“明星助理”加你好友?诈骗

8月2日,家住南康区的中学生婷婷,在QQ群内聊得热火朝天时,群里一个自称是“杨洋助理”的人,添加了其为QQ好友,对方让婷婷添加其微信,称有粉丝活动可以及时通知婷婷,并通过QQ视频,让婷婷利用其妈妈的微信,扫描对方的微信码,扫码后微信立刻被扣款了99.89元,此时婷婷还没有警觉是诈骗。

对方又让其添加了一名“主管”,“主管”让婷婷用妈妈微信号,在某微信公众号上购买了5张千元电子卡,又让婷婷将银行卡的钱提现到微信零钱内,这时被婷婷妈妈发现制止,婷婷才知道这是诈骗,共损失5099.89元。

目前,“追星”低龄化的趋势愈发明显,骗子就是利用了粉丝追星的冲动以及青少年警惕意识不高,将其引入圈套之中。家长要谨防孩子遇到诈骗进行转账,同时要引导孩子理性追星、自我保护,避免出现上述情况。

免费送礼还能刷单挣钱?诈骗

8月2日,在校大学生小瑞玩手机时,收到一则短信称,加微信赠送小米空调,反正闲着也是闲着,小瑞没多想就添加了对方微信,按照对方要求下载了某米APP,对方在APP里将小瑞拉进一个刷单兼职群,进群后小瑞就开始接任务刷单,先后转账两笔共4000元给对方,不仅没返利、钱还不退回,APP也登不上了。

这时小瑞两眼一黑

拨打了报警电话。。。

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请勿被眼前的暴利所诱惑,不要轻信“免费送礼”等刷单返利骗局,涉及金钱交易,需提高警惕,切勿随意转账给陌生人。

好友求助帮忙转账?诈骗

无独有偶,同样是在校大学生的小陈,也遇到了诈骗,近日,小陈在QQ上收到好友消息,请求小陈帮忙转钱给别人,然后将钱转到小陈的银行卡上,小陈认为是好友,碍于情面,也是举手之劳,就通过对方提供的微信二维码扫码,以及在微信群发红包的方式,总共转给对方3400元,但好友却一直没把钱转回自己卡上,于是小陈联系上了好友本人,好友说自己没有请小陈帮忙转账,小陈才明白被骗。。。。。。

微信、QQ等社交软件上突然遇到“熟人”添加自己好友,一定要保持警惕,特别是对方以各种理由请求帮忙垫付转账时,务必要第一时间确认对方身份核实事情真伪。

警方提示

暑假以来,学生们触网时间增多,针对学生群体的各类网络电信诈骗也呈现多发态势,诈骗分子利用学生群体的生活习惯和兴趣爱好,有针对性的实施诈骗。

请广大家长和学生务必高度警惕,增强防骗意识。家长要督促孩子远离网上交友、网上兼职、领游戏皮肤、免费送礼等,防范人身伤害和财产损失,度过一个健康快乐的暑假。

凡事多留个心眼,无论什么情况下,只要牵涉到“钱”,都必须提高警惕,不要让犯罪分子有可乘之机。

(责任编辑:张奕)
相关文章
注意!你的手机可能在泄密!一文教你防范化解智能终端窃密泄密风险

请注意,你的手机可能在泄密?!记者从国家安全部了解到,当前,智能终端已经深深融入生活、学习、工作的各个场景,在带来惊喜和便利的同时,也暴露出一系列风险隐患,如不注意防范,甚至可能危害国家安全。

671 人浏览过
电商圈炸了!淘宝拼多多京东等电商平台全面取消仅退款!

这几日,电商圈算是开锅了!据媒体报道,拼多多、淘宝、抖音、快手、京东等多个电商平台将全面取消 “仅退款”,消费者收到货后的退款不退货申请,将由商家自主处理。

957 人浏览过
数十款App违法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 你中招了吗

近日,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等法律法规,按照《中央网信办、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市场监管总局关于开展2025年个人信息保护系列专项行动的公告》要求,经国家计算机病毒应急处理中心检测,67款移动应用存在违法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情况,现通报如下。

749 人浏览过
在校大学生滥用AI批量发骚扰短信 陷入了网络犯罪

当下,在互联网高度发展,大学生作为网络世界的活跃群体,本应是网络文明的传播者,然而,却有极个别同学因法律意识淡薄,好奇心越过了法律红线,把AI成为了犯罪的“外挂”,陷入了网络犯罪的深渊。

712 人浏览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