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感染潮下养老院“孤岛求生“ 稍有疏忽就会立马崩盘
新冠感染潮下养老院“孤岛求生“ 稍有疏忽就会立马崩盘。张文宏近期对闵行社区医生培训时提到,社区卫生中心、养老院、护理院要抓住新冠病毒感染患者的“黄金72小时”,早发现、早提供抗病毒药物。1月,杨浦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近期表示,对于抗病毒药物,区内优先用于养老院、护理院内的脆弱老人,以此实现早干预、防重症。
2022年12月初,韩雨的愿望是带着220位老人“闯入决赛圈”,平安跨年。她是山东一家养老服务中心的院长。韩雨在院内实行最严格的封闭管理,“我们进了‘八强’‘四强’,圣诞节都挺过了,结果12月27日,院内开始出现感染。”她无奈地承认,这一次确实无能为力。
2022年12月20日,当公司运营的养老院出现第一例新冠感染者时,邱楠蒙了。她是一家连锁医养机构运营企业的总经理,公司管理着长三角地区多家养老院和护理院。她运营的养老院封闭管理时,老人不再集体活动,所有护理人员三级防护,出入老人房间时,手部、足底要消毒两次。送入养老院的物品,室外就地消杀,静置24小时后,才能拿进去。
过去三年,因脆弱人群高度聚集,养老机构是封闭管理时间最长的场所之一。随着防疫政策调整,各地迎来感染高峰,社会面感染者激增,养老院、福利院不可避免受到影响。一位养老行业从业者将养老院形容为“孤岛”,不少机构已破防。养老机构正在经历什么?当过去防控经验不再奏效,养老院又该如何更好保护老人?
资料图 图文无关
“只要有一点疏忽,就会立马崩盘”
过去三年,邱楠曾支援过武汉、上海、广州等地的养老院疫情防控,积累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经验。
“新十条”发布后,养老机构的封控管理标准并未降低。2022年12月9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发布《新冠重点人群健康服务工作方案》,提出要加强对养老院等重点机构的管理。多地养老院继续实行封闭管理,包括老人在内的所有人员,只出不进。
封闭管理时,邱楠管理的养老机构,所有护理人员穿戴防护服和N95口罩、一次性工作帽、鞋套、防护面屏和双层乳胶手套,还要再套一件隔离服,在固定时间为老人送去一日三餐。为降低气溶胶传播风险,养老院关了空调,封了每个楼层的下水道。此外,院内进行严格的“三区两通道”管理。其中一家养老院出台了详细的电梯使用规范,标明8部电梯送饭、送药、人员进出等不同功能和可停靠楼层,尽可能避免人与人接触。
2022年上半年上海疫情期间,邱楠用这套办法,帮助上海一家养老院实现零感染。但如今的破防,让邱楠体会到一种无力感。“过去社会面感染人数少,现在大街上随处可能都有感染者,养老院很难独善其身。”她对《中国新闻周刊》说,之前多地养老机构都在封控管理,但从未遇到社会面大规模疫情,去年12月,突然被推到战场,只要有一点疏忽,就会立马崩盘。
韩雨在一个400多人的全国养老院院长微信群中,关注大家的动态,“保守估计,‘新十条’发布后,群里百分之五六十的养老院已经破防”。受访的北京、上海、山东、浙江、湖南的一些养老机构提到,当地民政部门现在已能接受养老院出现新冠感染者,“知道防不住”,重点是要求提升转运、救治能力。但截至1月8日,《中国新闻周刊》获悉,仍有一些地方政府通知当地养老院,要求不得对外公开院内感染的实际情况。
多位养老院从业者事后复盘推测,病毒主要通过气溶胶和接触传播,击穿了养老院的防线。一些家属会给老人送一些爱吃的食物,当社会面放开,一些物品不可避免是由感染者送来的,“比如家属送来了地瓜,我们能怎么消毒?”韩雨提到。2022年12月20日晚上,在收到家属送来的物品后,该院一位老人开始发烧,核酸检测结果呈阳性。
北京一家普惠性养老机构负责人1月6日告诉《中国新闻周刊》,机构仍在严格封控,每天早上和晚上,采购人员分两批给自己的机构送生活物资。该负责人举例,比如白菜,不能每片都撕下来,只能整体性大面积消毒,但冬季气温太低,消毒液刚喷出,就会冻在物品表面。新冠病毒在低温下能存活更长时间,该院一位接触物资的员工最先被感染。
也有一些受访者至今都没确定病毒的来源。去年12月20日,湖南一个县级公办民营养老院出现第一例感染者,之后的8天内,几乎所有员工和老人都“沦陷”。院长秦枫推测了几种可能性:养老院的空调和电梯出故障,或是下水道堵塞时,他们需要请人维修,虽然要求对方持48小时核酸阴性证明,并穿戴防护服,但很难保证他们工作时做到完全防护。此外,日常有卧床老人生病,120的急救人员会进到院内,用担架抬走老人,这也有可能导致院内感染。
过去的防控经验正在失效。当机构内出现感染者时,邱楠以最快的速度分区、隔离、消杀,却怎么也赶不上病毒传播的速度。2022年12月20日起,她管理的一家养老院进行核酸检测,查出5个人阳性,立即转入隔离区。第二天,院内全员核酸,13人阳性,第三天,又增加了7例感染者,第四天,她取消了核酸检测。当地疾控部门建议她,疫情已防不住,要将重点从防控转向监测老人症状,如有发烧等症状,就原地隔离,“这个办法很好,也减少了老人内部引发恐慌”。
12月17日,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钟鸣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提到,一旦出现缺口,养老院的格局和居住密度,决定了它很容易被大面积感染。多位受访者均表示,从发现第一例新冠感染者,到老人和员工集体感染,只发生在短短几天内。
一套成熟的防控流程,可以让养老院的感染速度慢下来。不再核酸检测后,邱楠让护理人员的防护从三级降为了二级防护,不穿戴防护服,减轻工作负担。老人有发烧等症状,但血氧饱和度没有低于93%,或体温不高于38.5℃,可以留在原楼层,其他非服务人员在外部接应,最终全员感染时间延长到了半个月。
“我们养老圈里有个统一的说法,叫区域静默。”在上海运营三家养老院的周鹏告诉《中国新闻周刊》,感染的老人和员工留在自己房间或楼层,尽量减少区域间的传染。在周鹏看来,过去一个月,养老院采取区域静默的方式,更务实和有效。上海的一些养老机构入住率高,或建筑面积小,区域静默帮助了不具备单独隔离条件的机构。另外,卧床等半自理、半失能老人不用转移,有更熟悉的生活环境,互相照应,而且护理人员不用分配到隔离区,避免了人员不足。更重要的是,感染速度减慢,护理人员的压力降低,在轮班制下,以时间换空间,给各机构的员工提供了喘息的机会。
“提前做好预案,在实践时却手忙脚乱”
2022年,韩雨负责的养老机构一共封控了4个月,未有老人感染。去年12月14日,她曾给院内老人家属写了家书,并和同事与家属进行了两次电话沟通,希望有精力的家属能把老人接回,避免未来在养老院感染,但最终没人来接走老人。
2022年12月底,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在一次讲座中推荐,对于脆弱人群,要从症状、血氧饱和度、体温、脉搏四个方面监测,建议家中常备血氧仪。一般来说,养老机构会帮老人量体温、血压或者血糖,血氧饱和度并不在日常监测指标范围内。当一些养老院开始出现感染,从业者才意识到,血氧仪不够用。
2022年12月15日起,韩雨托关系分两批买了10台血氧仪,保证每一个楼层都有一台设备,彼时单价已经从100元涨到400元。去年12月末养老院破防后,她要求护理人员每天给老人做三次血氧、三次体温和三次血压监测,“有时候老人血氧饱和度会瞬间下降,很担心他们会有憋气等症状,要及时发现,给他们输氧”。
多位养老机构从业者提到,在去年12月上旬,养老院都曾出现少药、没抗原、120打不通、救治通道不畅等情况,各部门对养老院没有实际的帮助。邱楠记得,该公司另一家养老院院长曾哭着打电话说,院内一位老人要紧急就医,但拨打120,得知前面排了近100人。
2022年12月22日,民政部召开全国养老机构、社会福利机构疫情防控工作视频会议,明确要求各级民政部门尽快摸清养老机构、社会福利机构药品储备、医疗救治、疫苗接种等底数,汇集问题和需求,加强保障和落实。
2022年12月27日后一周内,韩雨所在的养老院几乎全员感染。对于一些高龄、有严重基础病的老人而言,抢救时间变得尤为紧迫。破防后,这家养老院第一位死亡的老人是一位植物人,卧床2年,感染新冠后持续发烧两天,第二天下午抢救无效死亡。
韩雨在院内明确送医标准,当老人出现高烧不退、血氧持续降到93%以下、心率每分钟超过140次、大口喘气、睡不醒、长期食欲不振等任一典型症状时,都要紧急送医。去年12月末,这家养老院平均每天要为5位老人叫120救护车。
各地疫情高峰到来时间不同。1月5日,韩雨对《中国新闻周刊》说,当地医疗挤兑仍然严重,一位定点救治医院的负责人曾告诉她,ICU没有床位,只能把人安排在走廊,但不能输氧,条件还不如在养老院。韩雨建议家属,当老人有相关症状时,有条件的家属要带老人去医院拍片,检查是否感染到肺部,再针对情况,回到养老院治疗。
资料图 图文无图
截至1月5日,自去年12月破防后,韩雨所负责养老院共有10位老人去世,其中一位是韩雨的奶奶,在ICU抢救了9天后去世。作为院长,她面临巨大的压力,“这段时间是我人生33年以来最难熬的一段时光。”
一些机构提前做好了预案,在实践时却手忙脚乱。2022年12月24日和25日,秦枫所在养老院有大量老人发烧,最多的一天,28人需要送医。但是养老院老人转运,需要护理人员备好物资,通知家属,安排陪诊护理人员,与家属协商费用等。除了身份证和医保卡,一位老人送医,可能会用到汤勺、筷子、假牙、防滑拖鞋、尿不湿、换洗衣服等几十种物件。此外,医院担心失智老人闹事,接收病人时,必须要有家属或护理员陪护,如家属不愿意,养老机构要安排护理人员。
慌乱中,秦枫所在机构发现,他们可能打不通家属电话、和家属谈不拢费用、找不到空闲的护理人员,最后被急救人员催促和埋怨。人到了医院,又会冒出临时的需求,比如家属没有来,需要机构垫付费用,或找不到护理人员,只能养老院护理部助理、行政人员顶上。“大家也很慌,如果下次再发生这些事情,我们会更快解决这些问题。”秦枫说。
幸运的是,秦枫所在养老院的感染高峰,比当地疫情高峰推迟了5天,为老人争取医疗资源赢得时间。2022年12月19日晚上10点,他所在的县政府召开养老院疫情防控紧急会议,指定相关领导,为养老机构指定对接医院,要求不能在养老院发生死亡事故,尽可能都送到医院救治。
截至1月8日,秦枫所在的养老院有8位老人去世,都是送到医院后或者被家属接到家中后死亡,“年纪最大的是90多岁,有许多基础疾病,尤其是有心脏病的老人,在感染新冠后更容易引起死亡。”
此外,养老院有许多失能半失能老人,也给养老院疫情防控增添了难度。上述北京养老机构负责人提到,他们曾要求院内一周做两次抗原检测,很多老人不配合,一捅鼻子就动,尤其是卧床老人,鼻粘膜脆弱,捅深了可能会出血。抗原检测要在鼻腔转动5圈,停留15秒,一些老人常常无法忍受那么久,只能测几秒钟。
去年12月初,周鹏运营的养老院会提前向老人科普新冠感染,如有症状,及时告知护理人员。但到了12月中旬,疫情刚在养老院传开以后,一些老人出现了症状,却瞒着不说。一些认知症老人,诸如患有老年痴呆,表达能力差,护理人员也需要更仔细观察老人的身体状况。
养老院能否解封?
近期,多家已破防的养老机构正在恢复秩序。1月7日,周鹏介绍,目前管理的三家养老机构中,几乎全员感染,50%以上感染老人和员工都已转阴,其余估计未来7~10天内身体进一步恢复。秦枫所在的养老院中,除了个别老人,几乎所有老人都已感染过,1月8日,不少感染的员工也都恢复,机构压力最大的阶段已经渡过。
不过,邱楠分析公司多家连锁机构的情况后认为,养老院“还远没过危险期”。当一些养老院多数老人感染新冠并康复,是否还要继续闭环封控?这是当下养老从业者最关注的问题。
2022年12月26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印发的《重点人群、重点机构、重点场所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乙类乙管”防控指引》提到,针对养老院、社会福利机构等重点机构,疫情流行期间,经属地联防联控机制批准同意,可在加强进出人员健康监测基础上有序开放管理。探视及其他需要进入机构者,需提供48小时内核酸检测阴性证明及现场抗原检测阴性结果。疫情严重时,由当地党委政府或联防联控机制经科学评估适时采取封闭管理,防范疫情引入和扩散风险。
多位受访者提到,过去一年,养老院封控超过数月,老人长期见不到子女。前述北京养老从业者看到,一位长期卧床的老人在房间发脾气,将东西砸在墙上,想见自己的女儿,“我不看视频,就要见本人”,转而将情绪发泄在护理人员身上。
护理人员长期在机构照顾老人,自己家人感染或者生病,也无法回去照顾。当员工们全部住进养老院时,韩雨所在机构已没有多余的房间,一些员工只能在多功能活动厅打地铺。
多位从业者提到,经常性的封闭管理,高强度的工作压力,护理人员留不住,成为了机构面对的最大难题。邱楠透露,目前在其管理的长三角一家养老机构中,2022年员工离职人数为147人,占总在职人数的35%。周鹏也提到,“招聘时,对方听说要封控就不愿意来了,这是养老行业面临的普遍问题。”
2022年12月中旬,张文宏曾在上海新冠病毒感染医疗救治培训会上提到,逆向保护养老院,是需要保护养老院里的老人,等到社会建立了非常好的免疫屏障,再慢慢将养老院打开,这也是国际上通行的做法。
一位不愿具名的公卫专家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如果机构内老人都已感染,一些严格的封控可以适度放松,因为封控带来的问题很多,包括老人的情感需求。如果要调整养老院的疫情防控措施,他建议在第十版新冠病毒感染防控方案的前提下,评估几个指标:第一,当地医疗救治准备情况如何;第二,老年人是否已尽可能接种新冠疫苗;第三,评估当地疫情形势,是否已过感染高峰,社会面风险如果降低,可以考虑放开养老院;第四,要充分和家属沟通,征求意见,“如果一些地方仍在感染高峰,解封养老院也是不负责任的”。
1月9日,浙江、河南发布消息称,已平稳度过第一波感染高峰。此前,重庆、四川、海南海口和三亚等地也表示,当地整体上已过感染高峰。
但一些地区仍要求严格封控。2023年1月7日,邱楠所在公司的养老机构收到省市民政部门的通知,要求继续严格封院,不允许探视,不允许轮岗上班。有些省会城市还开始对养老院封控进行督查督导。
邱楠不得不考虑家属和员工的需求,1月初,当大多机构基本全员感染和康复后,她决定让一些家庭有特殊情况的员工晚上回家,同时也应家属要求,持抗原阴性结果,家属可以着二级防护,通过特殊通道入院,探视临终关怀老人。
资料图 图文无关
如何降低养老机构老人死亡率
相比于2022年上半年,周鹏有了更多应对经验,但他管理的三家机构中,死亡率整体比半年前更高。“个别机构的死亡率不能代表平均水平,业内也很难有准确的统计。但我最近与圈子里同行聊,一些从业者也都感觉,这次死亡率比之前更高,尤其是护理院。”周鹏告诉《中国新闻周刊》。
一位不愿具名的公卫专家分析, 2022年上半年上海疫情时期,严格封控,而且有来自全国的重症救治力量专门救治老人,而2022年12月以来,社会面感染人数增多,各个养老院需要自行送医救治老人,两者没有可比性。再者,他认为不能简单对比数字,更重要的是分析老人是在哪里去世。如果大量老人在养老院去世,则意味着急救系统需要提升,如果更多老人在医院去世,则要从医疗救治方面考虑。
多位受访者提到,因为封控、养老院感染等诸多原因,近期陪诊就医的护理人员非常紧缺,会影响养老院老人送医。养老院破防后,秦枫还是派了护理部助理、两位护理人员和行政人员,联系家政公司招工,或者在周边学校护理专业招人做义工。上述北京养老从业者提到,去年12月中下旬是北京养老院最缺护理人员的阶段,一位护工的日薪炒到了600~800元,“护工以往的月工资只有几千元”。
邱楠总结公司旗下几家机构破防后的老人死亡率,2022年12月以来,一家零死亡,一家死亡两位老人,上海另一家机构2021年老人死亡率为1%,2022年死亡率增长到3%。在她看来,公司旗下机构死亡率不算高,原因在于,一方面,及时发现老人生命体征变化,抓住黄金救援时间;另一方面,他们要求各地机构提前对接资源,在当地政府、民政、卫健委、疾控中心支持下打通绿色就诊通道,快速医治,确保救治有效。
2022年12月中旬后,上海划定片区,将每个片区内的几十家养老院对接给该区的2~3家医院,如需送医,医院会优先安排救治。周鹏介绍,现在养老院里的送医老人,都做到应转尽转。
近期,北京市民政部门也明确,在防范养老机构老年人重症病亡方面,会加强在院老年人分级分类服务管理,保障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120急救转运、街道(乡镇)一对一对接,当老年人有就医和急救需求时,确保养老机构和家属知道往哪里送、怎么送、谁来送,也知道药品如何保障。同时,鼓励养老机构提高新冠疫苗接种率和加强免疫接种覆盖率,努力做到“应接尽接”。
但接受采访的养老机构中,一线城市的养老院,疫苗接种率相对更低,一家机构在2022年12月7日之前,仅30%左右的老人至少打过一针。在三四线城市或县城的一些养老院,疫苗接种率最高超过90%。
香港大学生物医学学院教授、病毒学专家金冬雁对《中国新闻周刊》表示,短期内,感染过奥密克戎的人再次感染的风险会降低,香港对于养老院并未实施闭环管理,但要求一旦出现感染者要立即隔离。更重要的方式,还是让员工和老人尽快接种疫苗,并派发抗病毒药物尽早介入治疗,会降低死亡率。
张文宏近期对闵行社区医生培训时提到,社区卫生中心、养老院、护理院要抓住新冠病毒感染患者的“黄金72小时”,早发现、早提供抗病毒药物。1月,杨浦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近期表示,对于抗病毒药物,区内优先用于养老院、护理院内的脆弱老人,以此实现早干预、防重症。
但一位受访者坦言,在县城买不到这些抗病毒药,即使未来有药,也可能会优先供给医院。目前该养老院只能让老人对症治疗,吃退烧药、补充蛋白质和维生素C,“也很无奈”。
最近,有网友在短视频平台发布视频称,今年2月自己正在读高三的女儿,在晚自习期间被女同学带出去和社会上的男子喝酒,女儿被多名男子灌醉后,被其中的两名20岁左右的男子强奸致死。
近日,辽宁海事局发布航行警告:“渤海,一翻扣渔船在39-52.0N 121-21.7E处,希各航船注意。”
近日,广州大学针对网传的食堂疑似售过期食品一事,通过官微发布了一则情况说明,详情如下:
近日,有网友发布视频,将自己母亲在连云港市东海县驼峰中心卫生院手术治疗的遭遇反映到了网络上。称自己的母亲在驼峰中心卫生院做手术,身体里遗留纱布,该网友怀疑是医生操作不当导致,希望相关医院能给自己的母亲一个答复。该网友称,2020年,自己的母亲在连云港东海县驼峰乡某医院做输卵管囊肿切除手术,术后一直被腹痛、妇科问题困扰,生活及精神受到严重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