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乡贤文化 书写志愿青春 —湖南科技大学人文学院三下乡活动

导语:

传承乡贤文化 书写志愿青春 —湖南科技大学人文学院三下乡活动。第一天的参观学习,坚定了志愿者们信念,追随乡贤文化,为当地的留守儿童带去知识与快乐的种子,要在这个美丽的地方留下属于人文学院的声音与记忆。

7月10日,湖南科技大学人文学院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一行人前往“全国道德模范”夏昭炎教授家乡——攸县石羊塘镇高桥村,开展为期十二天的“白首昭德暖童心,青春炎炎追足迹”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夏昭炎教授退休后,回乡创办高桥文化活动中心。人文学院连续多年赴高桥开展暑期“三下乡”活动,助力乡贤文化的建设发展。今年的主题主要围绕支教、党史宣传等活动展开,延续夏老师的“种文化”爱心之举。

从湖南科技大学至攸县高桥村,有约三个小时的车程。一路上,年轻人欢歌笑语,“我们做好了准备,现在我们不仅是学海中遨游的鱼儿,更是迎接挑战的斗士,满怀信心地面对这次充满未知的挑战,希望能帮孩子埋下梦想的种子!”志愿者刘楚怡激动地表示。

经过数道蜿蜒坎坷的山路,团队终于抵达目的地。夏昭炎教授介绍当地相关情况:“石羊塘镇老年人居多,年轻人基本都已经出去工作,所以大量的留守儿童就成为政府重点的关心对象。”“这次有200多名留守儿童报名参加暑期课程,需要对他们进行分年级、分科目备课。同时,通过这十多天的支教,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传授学习方法。”杨莲金老师简单介绍“儿童之家”的具体情况,并对支教活动提出相关建议,“希望你们能发挥自己的长处,举办好听写比赛、写字比赛、朗诵比赛、作文比赛等。”

“哇,好多书啊!”志愿者们参观夏昭炎教授和杨莲金老师修建的书屋时不经感叹。这家小小看起来毫不起眼的书屋,里面却藏书上万册。它是闻名全国的攸县“门前三小”——小广场、小书屋、小讲堂的发源地。日落之前,夏昭炎教授带领志愿者熟悉周边环境并介绍乡贤文化中心特色——“门前三小”。门前三小工程是指家门的“小广场”“小书屋”“小讲堂”,其中小广场用于文体健身、小书屋用于书籍借阅、小讲堂用于基层宣讲。接着,志愿者们依次参观了民俗馆,图书馆,农家书屋等特色地点。

第一天的参观学习,坚定了志愿者们信念,追随乡贤文化,为当地的留守儿童带去知识与快乐的种子,要在这个美丽的地方留下属于人文学院的声音与记忆。

(责任编辑:张奕)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