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涝疫接核”下的市民心理观察

导语:

郑州:“涝疫接核”下的市民心理观察。非封控区居民王朝阳:暴雨加疫情,他变得更加敏感。商户李明辉:为泡过的衣服而整天睡不着觉。封控区出租车司机张文广:不能出去拉活挣钱,他焦虑。

从7月20日到7月31日,短短的10余天时间,郑州经历了两场煎熬:刷新降雨极值引发的洪灾刚走,新一轮的疫情又来了。厕身其间的郑州市民,将这两场经历形象地称之为“涝疫接核”。

“涝疫接核”固然有乐观的自嘲成分,但灾害接连疫情的冲击,难以掩盖自嘲背后的心理压力。这次的“涝疫接核”下,市民的心态如何?跟去年疫情等相比,又有哪些变化?

(洪水过后,不仅留下满地的狼藉,也会给部分人群造成心理上的影响)

非封控区居民王朝阳:暴雨加疫情,他变得更加敏感

8月5日下午,楼下的喇叭里,正在通知小区居民去做第二次核酸检测。王朝阳走到窗户前向楼下看去,看到监测点前已经排起长长的队伍。他决定还是像第一次检测时那样,等大家都做完后,自己再去做。

(第一次核酸检测,王朝阳选择第二天晚上10时前去,参检人员已很少)

这次疫情发生时,最先做核酸检测的,是属于二七区的淮河路、京广路那一片的社区。7月31日晚,王朝阳还特意到那里去看了看,发现等待检测的队伍大都排了数百米,而队伍中人与人之间的间距,保持不长不短的安全距离。其中,还有不少孩子在中间跑来跑去地嬉戏,还有大人抱着毫无防护的婴幼儿掺杂其间,难免让人有些担心。

很显然,经过去年的疫情,大家都认为病毒可防可控,不再那么可怕,从而疏于防护。但这才是可怕的。他怕自己做核酸时,也是这样的情况。那样,风险就大了。

(排长队做核酸检测的人没有保持安全距离,这让王朝阳有点担心)

8月1日,他自己所在的工人路上的这个小区开始做第一次核酸检测,他一直等到第二天晚上的22时,在社区工作人员的喇叭的一再催促下,才去做了。当时,参加检测的只有三四个人。他感到十分安全。

之所以这么谨慎,是因为王朝阳了解到,这次郑州发生的疫情,是由德尔塔病毒所引起的。这种病毒的变异株患者的病毒载量很高,呼出病毒的浓度较大,传染性也极强,过去的密接概念,在它身上已经不适用了。之前钟南山院士曾表示,现在密接者的概念是“在同一空间、同一单位、同一建筑,在发病前四天”,和病人相处在一起的,都是密切接触者。

想到这一层,他都会不寒而栗。广州的疫情,正是由德尔塔病毒所引起的。而不少人对该病毒的毒性还没有足够的认识,觉得还像去年的病毒那样,而自我防护的思路,还是原来的思路。依旧扎堆到超市抢购物资,依旧毫不在意地到快递站拿快递,依旧在社交中不注意安全距离,这些都是很危险的。

虽然自己所在的小区离最先公布的封控区还有一段距离,但王朝阳还是有点提心吊胆的,担心病毒会发展到自己的小区。8月3日,原来的封控区向西延展到了嵩山路,和王朝阳所在的小区只隔了一个小区。病毒似乎近在咫尺,这让王朝阳惶恐不安。

邻居们纷纷到超市抢购物资去了,王朝阳却不敢参与其中,生怕嵩山路以东的居民来过这边的超市,或其在这边的亲友们也去了超市。他是在午后人少的时候,匆匆去超市购买了足够他10天生活的物资。之后,他就躲在家中闭门不出,连一向喜欢散步的河边都不敢去;就连他女朋友给他点的外卖,他也不敢到门口去拿。

(迅速的核酸检测,让不少人心里有了安全感,减少了恐慌、焦虑情绪)

经过去年的疫情,他发现自己没法像大多数人那样的淡定。他将之归因为自己对病毒的特别了解,但过多的了解也加重了他内心的焦虑与不安。

自己要好好地活着。这是今年暴雨之后他对自己的期许。疫情之前的暴雨时,他见证了一个城市洪水的威力,以及个人在这威力中的无助。他看到的那些在洪水中呼救的视频,常常让他的内心很沉重。他经常会想到,如果自己那天出门遇到那样的情形,会不会也是那个样子?这样的问题经常会困扰到他。

好不容易洪水退去,但疫情又悄然来临。王朝阳感觉自己几乎无法承受,也变得越来越敏感。虽然身处非封控区,但他的焦虑与不安,似乎不比封控区的人们少,好在每天看到新增本土病例的逐渐减少,给了他些许安慰。

商户李明辉:为泡过的衣服而整天睡不着觉

8月3日,站在锦荣商贸城的门口,李明辉愁眉不展。在他的身后,商场门口的喇叭里,不停地播放着“请大家出示核酸检测报告”。商场虽然还在营业,但顾客廖廖。其中的一些商户,趁着下午下班的时间,索性将服装等商品摆在了马路边。

李明辉很羡慕这些商户,在暴雨来临时,他们的货物几乎没有被洪水泡到过,而他自己,货量不少的羽绒服,在附近的一个地下商城里全泡了水。商场里的货物,几乎就是他的全部身家。

(看到商户能在路口摆摊,李明辉有点羡慕,因为自己的货物全被泡了)

洪水过后,李明辉为这批羽绒服花了上万元搬运费和清洗费。接着他又租了间仓库,把这些羽绒服放了进去。原本打算地下商城清理干净后,看能不能把这些泡水的货物卖出去,但疫情突然而至。附近的商场也要陆续停止营业了,更别提他门那个还没有清理干净的商场了。

“我不知道怎么办。”李明辉说,这些货物能不能卖得出去,他没有一点把握。每天一睁开眼就想着怎么处理这些货物。但想来想去,也没有多好的办法。即便有好的办法,现在疫情来了,也没法实施。

(货物被淹后,李明辉所在的商场,不少商户在马路栏杆上晒衣物)

李明辉说,附近一家商场,因为给商户们入了保险,他们基本上可以得到相应的赔偿。而他们的地下商城,物业称没有给他们缴保险费,损失只能自己来消化。

目前,李明辉所住的南关街的小区,也划在了封控区,这意味这他也不能出门了,想到仓库里转转都不行。

但是他还没有失去希望,他想着疫情尽快过去,给自己充足的时间从头在来。

封控区出租车司机张文广:不能出去拉活挣钱,他焦虑

呆在家里,出租车司机张文广焦虑不安,眼看着一家老小的吃喝拉撒都在用钱,他很后悔回到了小区。“我在外面跑着车,多少能挣一点,心里会有底了。”他说。

(一纸通告,张文广所在的小区成为封控区)

他所居住的小区,在嵩山路与淮河路交叉口附近。8月3日,一纸公告,让他所在的小区成为封控区,小区人员被要求“只进不出”。

这次公布的封控区,包括嵩山路以东、紫荆山路以西、陇海路以南、环翠路以北的广大区域,他的小区,正在此范围内。之前的8月1日,当京广路的一些社区被公布为中、高风险社区时,他还毫不在意,以为离自己的小区还远着呢。但转眼间,就到了跟前。

(当京广路的一些社区被封控时,张文广还毫不在意)

小区“只进不出”,那就意味着,晚上交车回到家后,他就不能出来跑车了。不能跑车,就意味着家里少了份收入。

这辆出租车就是自己家的主营业务。五六年前,他从周口老家来到郑州,靠借来和贷来的四十多万元钱买下这辆车。靠这辆车来养活全家,家里的房贷,儿子结婚的费用,女儿上学的费用,以及母亲治病的费用,都得靠这辆车。

(张文广的小区成为封控区后,只能进不能出)

张文广因此决定,自己不回小区,这一段吃住在车上。但他的妻子并不同意张文广这么做,她认为这些的德尔塔病毒比较厉害,同一个空间就会感染。而出租车拉着各种各样的人,风险还是比较大的,因而她要求张文广先回家休息几天再说。

张文广是“妻管严”,尽管内心很不愿意,但还是当晚乖乖地回去了。好不容易能闲下来,但在家呆的这一两天的时间,他很后悔当初听从妻子的话回到小区了,要不然他每天在外边拉上几百元钱,起码全家的生活有了保障。

在进退两难之间,张文广有些纠结。

(12号通告中提到做好群众的“情感抚慰和心理疏导工作)

政府通告要求做好“情感抚慰和心理疏导工作”

像王朝阳、张文广这样,在暴雨和疫情接连发生的“涝疫接核”的情景下,显然并非个例。去年疫情期间,社会公众的心理问题已成为一个显性命题。今年的这次疫情,市民的心理问题显然也应该得到关注。

在郑州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领导小组办公室所发布的12号通告中,也曾经提到,“封控区属地政府严格落实属地责任、行业监管责任,做好辖区内群众的生活保障、物资配送”的同时,也要做好群众的“情感抚慰和心理疏导工作”,“注重解决残疾人、独居老人、外出就医等人群的特殊需求”。

那么,这次“涝疫接核”期间,郑州市民在心理求助上的情况怎样?尤其是疫情开始之后,他们的心态与去年相比又何不同?

郑州奇才心理咨询部负责人、郑州奇才心理热线行政副督导王小奇说,自暴雨之后,他们联合河南省心理学会、中国心理学会临床心理学注册系统河南省督导点开通了灾情心理支持热线,并派出专业心理咨询师为大家排忧解难。根据她们的统计,从7月21日开通到8月4日为止,他们共接到了1077个心理咨询电话。其中,与水灾有关的仅有7个,仅占0.01%;而与疫情有关的则没有。

王小奇分析,这与水灾与疫情刚发生不久有关,大家在这个时间段基本都在想着怎么应对,尤其是疫情方面,大家更多的是焦虑与恐惧,而真正影响到工作和生活的心理困扰通常具有滞后性,会在疫情发生一两周乃至四到六周的时间内显现。只有少数敏感的人在疫情之初会产生过于明显的焦虑与恐惧。

去年疫情期间,他们开通的相关热线,从去年1月26日至5月14日,共接到282通与疫情相关的心理咨询电话,占咨询电话总量的5.18%。其中,在这些电话中,一级人群5人,二级人群3人,三级人群2人,四级人群272人。三级、四级人群基本上就是未感染的普通市民,反映的多是因疫情而产生的焦虑、恐惧等情绪。

(洪灾中,有三类人向心理热线求助)

这次疫情有更多的“确定性”,要学会与病毒共存

王小奇分析,在今年的“涝疫接核”中,水灾与疫情其实也有不同之处。水灾的持续时间比较短,仅有一周左右的时间,而在水灾期间进行心理咨询的,多是因水灾产生应激心理的人,比如在洪水中被洪水冲走或身处危险而得到救助的人,他们获救之后经常会出现一种后怕的恐惧感;另一种则是洪灾现场的目击者,他们对遇难者会产生一种愧疚等情绪;但最多的是那些在工作或在家未遭遇惊险的市民,在看到相关生命或财产处于险境中时,会由别人的遭遇想到自己的身上,从而会产生恐惧与焦虑。7个咨询电话中,这类人较多。在洪灾中,容易产生心理问题的是救援人员,他们在现场目击的情况比较多,可能会产生心理创伤,需要相对专业的心理干预。

就今年的疫情而言,人们的心理反应与去年疫情期间的心理反应有着很大的不同。为什么我们在疫情期间会产生焦虑、恐惧等诸多心理问题?那是因为我们焦虑、恐惧的时候对事件的发生和结果并不清楚,这种不确定性导致了我们焦虑等情绪的产生。去年疫情发生时,大家对新冠肺炎的了解并不多,对如何防护等也并不清楚,其突然大面积的爆发和种种不确定性,危及到大家的生存环境,从而也造成了大面积的恐慌与焦虑等心理问题。

但今年这波疫情,却有着诸多的确定性。首先,对于病毒的知识和防护措施都已经普及,尤其是防护,大家都知道只要勤洗手、戴口罩、保持一定的社交距离等就可以减少传染的机会。

其次,这次疫情发生的区域相对有限,实行的是部分隔离,不在管控区的依旧可以自由出行,并不影响大部分人的生活和工作,因而影响的人群相对较小。加上政府部门有去年处理疫情的相关经验,绝大部分人觉得疫情还是可控的,因而焦虑就会少多了。

第三,此次疫情出现后,政府部门行动迅速且相对有序,第一时间发布通告,告诉市民要做什么,让大家心中有数,然后迅速进行了核酸检测,而核酸检测很大程度上起到了缓解焦虑与恐惧的作用,因为检测结果没事就证明是安全的,而确定了安全就不会产生焦虑。这也是到现在市民心理问题还不太凸显的一个重要原因。

第四,就是之前进行了大面积的疫苗接种,起码不少人觉得自己多了一层保护伞。

所以,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这次疫情他们的心理情绪还是相对比较平稳的。但也应该看到,这次的疫情和洪水对特定的群体影响比较大。比如对商户而言,水灾让一些人损失惨重,救灾之后遇上疫情不能营业,进一步加大了他们的损失。这直接威胁到他们的生存层面,因而可能会对他们的心理产生较大的影响。这类危机的生存层面的特殊群体,除了进行心理危机干预之外,还需要政府在民生层面对他们进行帮助。

对于众多市民而言,目前政府做的相对比较到位,首先要多配合政府工作,他们肯定是从市民最安全的角度而采取措施的;其次,要做好个人防护,不被疫情传染,也不传染别人;再次,从心理层面上把病毒当作一个常规的病毒,就像看待50年前的天花等病毒一样,不要那么恐惧,要学会与之和谐共存,以达到一个相对平衡的心理状态。

(责任编辑:张奕)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