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疫情下独居女孩的“破局”与坚守

导语:

郑州疫情下独居女孩的“破局”与坚守。疫情打破了城市的常态,拉开了人们的距离。但生活还要继续,无论外界如何改变,人们都在努力维护好家的“自留地”。

“那些持有绿码还在上班的是什么人?”

“亡命之穷徒。”

互联网上,人们这样互相调侃着。疫情来了,生活还要继续。对于独居女孩来说,对生活的变数,见招拆招地“破局”,成了一件熟能生巧的事。

在郑州,回不了家的悦心在单位附近租了一个单间;每天24公里的骑行成了慧珍的上班必备;粒粒囤了半个月的食物,忙碌了一天后,回到家里坚持录制美食视频。

上下班高峰期的街道上,她们是这个城市持有绿码“用力活着”的大多数;回到家,她们坚持着自己的节奏,坚守着对生活的热爱。

成本,成本,成本

“悦心,你小区是不是被封控了?”8月2日晚上七点多,正在加班的悦心看到微信弹出这条消息,吓得一个激灵,立刻拿出手机查看,才知道自己的小区成了封控区,只进不出。

回去还是留在公司?这成了让她为难的事儿。回去,可能会缺勤,耽误工作进度;不回,住在公司也不是个事儿。

悦心家住管城回族区,公司在郑东新区,平时乘坐地铁来回。两周前,因为暴雨交通一度瘫痪,悦心和同事们暂住公司几天。但这次可能时间较长,再加上独自居住,洗澡起居都十分不便。

“不然先就近找个宾馆住下吧!”朋友的建议,让悦心眼前一亮。考虑到成本问题,她决定找一个短租的单间。

第二天,在同事的介绍下,悦心来到公司附近的一个小区看房。刚进房子,她看到屋内十分拥挤,原来是三室隔成了多室,里面住着五六户人。

“我觉得实在没办法住,又害怕同事觉得自己矫情,就找个借口离开了。”悦心慌慌张张离开,走到公司楼下,在花坛边坐了一个多小时,希望冷静一下。

这时,妈妈从老家打来电话:“你们不是做过一次检测没事了吗?要不行,就请假回家住一段吧。”“没事的,妈,我再看看房子,这边没那么严重,不用担心。”悦心努力抑制住想哭的感觉。

挂了电话,她有些动摇了:要不要回去住?但是这时候回去,老家人会不会害怕呢?况且,第一轮核酸检测结果一直没显示,出郑州要拿48小时内的结果,而回老家出高铁站要拿24小时的结果。纠结间,她又去医院做了一次核酸检测。由于检测结果一直未出,公司将悦心单独安排在一个地方。

8月4日,小区第一轮核酸检测全部为阴性,悦心也拿到了医院的阴性检测报告。虽然检测时间超过了回老家要求的24小时,但至少证明了自己是“安全”的,这让她稍稍松了口气。此时公司也通知,让她正常坐班。

8月5日晚上,郑州第二轮核酸检测,队排了两个多小时。期间,悦心通过中介找到了一个三室的房子,可以单独出租一个单间。夜晚十一点,悦心看过房子,在楼道给母亲回了电话:“房子看好了,挺干净的,现在还没其他人住。”

其实,这个房子离公司还有一段距离,而她的电动车也在8月2日坏掉了,急需修理。“先住着吧!至少能洗澡了。”悦心自我安慰着,火速购买了床单和一些生活用品,并将房间消毒和清洗。

那天晚上,虽然是在陌生的房间,悦心洗完澡,沉沉地睡着了。

本以为会在出租屋安稳度过一段,就在8月8日,悦心又收到了房东的通知,因为一些原因要让她换到另外一个三居室。“可能是有人整租了吧,真的是无限绝望的一周。”没有办法,悦心搬到了一个三室隔成五室的房子,唯一让她感到安慰的是,房子还算干净。

当天晚上,重新安顿好“家当”,悦心做了第三次集体核酸检测,刚回到屋,外面下起了雨。她在群里和朋友感慨:“还好已经回家了,要是再淋一身雨,没有换洗衣服,就丧到底了。”

夜渐渐深了。在群里陪伴她的朋友,也一个个说了“晚安”。房子里由于居住的户数较多,十分吵闹。悦心在黑夜中沉默着,想着家中的花花草草,不知道能否撑到自己回去。

“别人的屋檐再大,都不如自己撑的那把伞”

悦心的房子只有30多平米,但对于她一个人来说足够了。在买房子前,她在郑州经历过数次租房,遇到过无良房东,有过半夜辗转寻找住处的经历,痛下决心要买一个自己的房子稳定下来。

2019年,她购置了一个小房子,开始了还贷的生活;也因为这份债务,她需要重新找一份工作。新工作待遇高于同行业其他水平,但工作强度也不小,和朋友相聚的时间也逐渐压缩至几乎没有,但她很少抱怨。

“别人的屋檐再大,都不如自己撑的那把伞。”这是她给自己的一句话。当年她离开家乡那个小城市,离开家的舒适区,就是希望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如今父母年迈,照顾着弟弟的孩子们,于她更多是精神慰藉。

和悦心一样,慧珍也是在30岁这一年,拥有了自己的小房子。2020年疫情后,她拿到了梦想的“小红本”。房子是一居室的,但是经她设计改造、刷墙、购置家居,用14000多元将房子装成了喜欢的样子,自己也成了某社交平台的小“网红”。

这一年,慧珍住进了自己的小窝,生活越来越规律:工作日早晨五点半起床,跑步、遛狗、做早餐,收拾好去上班。每晚拎着菜回到家,抱起扑上来的小狗“布丁”。在家里,每一处都令她充满成就感:她曾花59元买了两片帘子,将10平的卧室隔出了餐厅,还做了桌布,被网友称赞“仙气飘飘”,争相效仿。

7月末,郑州开始了疫情,公共交通不再方便,慧珍开始骑行。从郑州北三环以北的家,到位于南三环的工作单位,单程12公里,骑行需要一个小时左右。在持续的骑行中,慧珍发现换了个角度,城市有些不一样:往日坐在公交车上班,窗外的场景都是流动的,而如今的街道上,多了不少像她一样,不得不骑行通勤的上班族。夏末的早晨,太阳未悬空中,已觉闷热;骑行一阵后,多数人都是满头大汗,不自觉加速。此时,人的体力差异就非常明显:身体素质好的人,像加速的火箭,飞驰在车辆稀少的街道;不少身体微胖的人,骑行间开始气喘吁吁。

这让她想到一段话:“在同一辆车上,有人感染,有人安全,这是肌体免疫力;一样的灾难,有人阳光向上,有人勇往直前,有人怨天尤人,甚至仇视社会,这是心理免疫力;同样隔离,有人一年不愁吃喝,有人一周就开始拮据,这是财务免疫力;同样宅在家里,有人在读书、学习、运动,有人睡觉,搓麻将,混混沌沌一整天,这是价值免疫力。”

慧珍一直在努力提高这种“免疫力”。在社交平台上,她没有提及疫情带来的影响,依然抽时间拍摄和剪辑视频,提供小户型改造方案;通过VLOG分享日常自律生活,不能跑步,就在家做帕梅拉,睡前读书也早已成为习惯;坚持练习古筝,宠物是她最忠实的听众。

2021年春节,慧珍没有回家。为了更好地完成计划,她留在了家里。令她自己也感到惊讶的是,一个人过节,不再孤单和难过,而是感受到内心难得的安静与自足。

“我想,这种感受应该源于有能力给予自己幸福,而不是通过外在的获取。如果你有能力让自己幸福,以后和别人的一起,也有能力给予对方幸福。”她说。

在巨变的时代中,守住“老破小”的春天

随着时代的变化,年轻一代三十而立,从“成家立业”变成了“安身立命”。

慧珍见证了农村老家的变化,包括自己的父母从以务农为生,到外出务工、出租土地,也见证着一些根深蒂固的生活观。

她家的邻居夫妻二人,养育了四个孩子。如今三个孩子已经成年工作,他们住进了三层的楼房,但依然坚持到工地打工。夫妻俩一年挣了13.5万元,存款13万,相当于一个人一天花销6.85元。他们吃饭多数情况下只有馒头、面条。

邻居的事情,让已在城市生活多年的慧珍感慨颇多。“或许很多年轻人被这个繁华的都市、琳琅满目的商品、不正确的价值观、毒鸡汤蒙蔽了双眼,想要房车,想要繁花似锦的生活。但这个世界上没有不劳而获,每个人都有机会通过节俭、努力、踏实换取自己想要的生活。”她说。

这种感受,1997年出生的粒粒也有,早早开始进工厂、摆地摊,2021年是她来郑州工作的第二年。在她看来,尽管工作忙碌而琐碎,每个月如数发放工资,就是自己最大的动力,而每天晚上回到家做饭、吃饭,是一件倍感幸福的事。

“终于到家了!最近太难了,洪水刚过去,疫情又来了。”在最近的一期记录里,粒粒拉着满载蔬菜的布袋子走进家里。然而,下一秒镜头投向温馨的小家:一居室内,整洁温馨,窗帘、床单、桌布、地垫、玩偶都显示出浓浓的少女心,床上一只猫正在酣睡。随着一声开关响,阳台的星星灯亮了起来,粒粒的声音也欢快起来,开始同步解说接下来的烹饪。

这是粒粒今年第二次租房子,从锈迹斑斑的门锁到崭新的门锁,可以看出这套房子条件好了一些。无论住怎样的“老破小”,她总能把它装饰得如春天明媚。“月租1600,工资3000+,拥有一套自己的房子暂时还不敢想,但是我能尽力把自己的生活过好。”粒粒是出了名的“能吃”,在做第一轮核酸检测前,她就囤了半个多月的食物。看到队伍很长,她决定“先填饱肚子”。下了一整袋水饺,调了“秘制蘸料”,加上自制饮料,大快朵颐后,才加入排队。

为了安全考虑,独居女孩总是带着更多的警惕;享受自由的同时,又希望与外界沟通。于是,每天将回家做饭、吃饭的这段幸福时光发到社交平台,对着未知的观众“唠嗑”,已经成了粒粒的习惯。本来只是出于无聊的记录,没想到越来越多陌生人会善意地关心。比如,那天在床头柜放了一只百合花,就有网友评论对猫不好,她就立即送给了没有宠物的同事;郑州大雨那天停水停电,她吃着剩下的盒饭,有人注意到红了眼圈,在评论区为她加油……作为回馈,她也会即时分享最成功的秘方。

疫情打破了城市的常态,拉开了人们的距离。但生活还要继续,无论外界如何改变,人们都在努力维护好家的“自留地”。即使她只是一个人生活,即使这个房子是租来的,但在这里,她拥有着一种自由。正如作家弗吉尼亚·伍尔芙所说,“当生活的活跃程度暂时减低时,体验的领域显得无边无涯”。

(责任编辑:张奕)
相关文章